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常常出现认识的误区:重阅读教学,轻作文培训;重写作结果,轻写作过程;重形式技巧,轻内容立意。因此,学生时常会谈作文而色变。可是,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写作方法是责无旁贷的。多年来,我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有效教学 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是历来老师们费力不讨好的教学。尽管名师们的方法层出不穷,但是要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可操作的完整的一套方法还真是不容易。
我的学生是被层层选拔后甩下的“三流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极为薄弱。校中最好的学生的作文有的也是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作为语文老师面对这样的一批学生,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寻找、研究适合他们的方法。多年的教学告诉我,要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只能立足“有效教学”。这里的“有效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第一、 坚持口头作文训练
作文分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口头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现实的语文课堂口头作文又常常被忽视。我认为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阶梯。 有句话“我手写我口 ,我口写我心”,意思是说: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写什么。口头作文除了朗诵、态度、表情方面要求外,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和敏捷。所以,“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C}{C}{C}{C}{C}[①]{C}{C}{C}{C}{C}
另外,有的学生面对众人说话语无伦次,甚至有的怯怯地晾在那儿;有的学生在临考作文时大脑一片空白、出现语塞现象,其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并不是他们腹中无词汇。所以,口头作文训练能为他们搭起一个从容作文的舞台。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刚入高中时,由于互相之间不熟悉、不了解,所以,我通常从鼓励学生自我介绍开始,给他们创造互相认识的机会。接着,我进行学生自选题目式演讲,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有话说的题目。这样做主要是不想让学生有负担,更是不想让学生有被逼迫的感觉。外因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只要他们不畏惧口头表达,以后的路会一通百通。然后,加大难度,老师给学生准备题目,但演讲前要告诉学生,让他们寻找演讲内容,有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十六七岁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善于锋芒外露的年龄,引导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进行现场抽签式演讲,这是最难的也是最能表现学生水平的环节。不过,有前面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到这儿自然水到渠成。
口头作文训练绝不能“心血来潮,三分热度”,它贵在坚持。最好一直训练到高二,最短也得坚持一年。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讲授技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②]叶老这话是在强调平时的功夫和积累。因而语文课的日常教学绝对不能和作文脱钩。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是很好的传授作文技法的活水源头。这就得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作文技法指导。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就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的特点及作用;注意文中想象与联想的成分,并分析其效果;传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特征,为作文训练打下基础。
教材中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俯拾即是,但是它们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语言的表达却各有千秋。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典型的史论,也是学习写好议论文的最佳范本。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辅之以论证的方法和论据的类型等有关议论文的常用知识。这样,学生在这篇文章学完后就能够基本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技巧。
另外,学生作文时,经常会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借助引导学生反复研习课文这个平台,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课文题目,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如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题目简练且耐人寻味。在反复诵读课文,领悟了全文的主旨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对文题作进一步探讨,发现:题目就彰显了作者的主张。一看到题目,读者就会联想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拿来以后如何?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然后,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审题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构思,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的现象。
第三、模仿作文
有言曰:千古文章一大抄。这里的“抄”不是抄袭,而是模仿。模仿是学生快速提高作文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文从模仿开始,并不是新鲜话题。自古至今,许多高明的作家、大家,不少是在学习、模仿前人和名家文章的基础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是模仿《易经》的,《法言》是模仿《论语》的,诗赋是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借助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创作的。 我国享有盛誉的四大古典名著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 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 著名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据他自己介绍是模仿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后创作的。
由此观之,大家的作品尚且出于模仿,那学生的作文岂有不能模仿之理?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我们可以从模仿起步,等学生“登堂入室”后,再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创造。因为模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文来。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会精心挑选一些高考不同类型的优秀作文来做范文。由于学生的学识和文化底蕴尚且不够丰厚,大手笔之作会让学生望而怯步,同龄人之作能树立他们的信心,能消除学生“谈作文而色变”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容易接受。通常,我和学生一起阅读、研究、归纳优秀作文的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结构、技法等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归纳。在此基础上,老师再给学生设计无数个类似的题目,让他们进行仿写。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和高考优秀文进行比较,寻找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坚持这样做,学生受益颇丰。而且能使学生越来越感到作文原来如此简单。 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信心上来了,思路也就打开了,写作的经验也就丰富了,也就能慢慢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就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章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种模仿只是让学生学会写应考作文。尽管如此,模仿也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邯郸学步”。学生模仿的应是某一篇文章的主题或结构或写作样式或语言风格。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善学者,得鱼忘筌(捕鱼的竹器);不善学者,刻舟求剑。”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懂得了如何去借鉴、创新了。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J].《语文教学通讯》2003( 11)
[3] 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4]《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黄亮生.《语文教育:一个亟待修葺的精神家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7)
[6] 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
[7] 《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7(5) (责任编辑: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