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于重视写作技巧指导的写作教学让学生对写作渐失兴趣,那些为获取高分而勉强写出的考场作文也没有生气。只有打破传统,回归对生活的体察与感悟,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打破这种尴尬局面,让学生重拾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重建兴趣型写作教学,可多培养多角度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微弱信息、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生活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兴趣型写作 多角度 微弱信号 联想和想象
经常看到这样的作文:标题之下有长长的题记,也有看似哲理的后记,就是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文章引用大量的古诗文,有云山雾罩的议论,伪装成有高深的文化内涵的样子,就是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有漂亮的标题,有让人眩目的排比句来开头结尾,而文章的主体部分却了无生气。至于那些还没开头就已结尾,或者洋洋千言又不知所云的文章,则又是次之又次的了。
为什么会这样?
从教的角度看,有什么样的作文教学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习作,学生作文写成这样,当然是长期只专注于写作技巧教学而忽视学生生活感受力的培养的恶果。我们姑且把此类作文教学称之为技巧型作文教学。无需深入课堂,只需看看时下各种杂志上的写作指导文章,就可窥见当下作文教学的基本面貌。如何拟一个响亮的标题;如何开头;如何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何照应;升华主题;如何结尾。总之,如何通过技巧上的操作,赚取阅卷者的青睐。长此以往,学生尚未写作,已被诸多框框所累,担心落下的东西太多,而真正要写的实际的内容考虑甚少,负担过重导致肤浅,负担过重也导致无趣,想不出现匠气十足而生气全无的作文也不行。
从写的角度看,我完全理解学生面对应试写作本无兴趣又不得不向分数低头的那种窘境,在他们的视野里,或者说是在他们的老师为他们营造的视野里,想得高分就不得不“匠心独运”,不诌成那样的文字又能如何?
但是,真正作文必须写出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作文本身不过是生活的文字化表达。
中学生缺少的当然不是生活,而是缺少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是没有真情实感,而是这种真情实感很模糊,很微弱,很零散、很肤浅。如果在学生眼中,写作不是写生活,而是语言技术的展示,他们也就不会自觉的去培养自己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更谈不上将自己已有的一点零星的模糊的生活感悟加以提炼和升华了。
技巧型写作教学泛滥,是导致中学生写作无趣的重要原因。而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需回归作文的本源,摒弃以传授技巧为主的写作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入手,提高写作兴趣,重建以生活为本的兴趣型写作教学模式。生活是海洋,它宽广而深刻、动灵而深沉、热情而冷俊、宏大而细腻,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学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感动;而当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时,就产生了“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的写作冲动,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有感动人的力量。
所以,重建兴趣型作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生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重点培养多角度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是立体的,人们感受世界时也应该立体的、五官一齐开放的。但学生的作文往往写得很单一,比如叙事,几个某某说就完了,人物活动没有具体的环境,没有神态,形象干瘪。这就是因为缺少多角度感受生活的能力。作文要丰满、形象、生动,就要培养多角度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视觉感受能力。人们接受信息,大部分是靠视觉,外部事物的动作、形态、色彩、亮度、饱和度以及色彩的层次,都要通过细致的观察,用语言精准传神地表态出来。古代诗人对色彩就有一种强烈的迷恋和感受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风又绿江南岸”“渚青沙白鸟飞回”,色彩涂抹得何其有神韵!现代作家也极重视感受视觉形象,如李森祥的《台阶》中这样写父亲在秋天的晨雾中忙着踏黄泥的情景:“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及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没有非常仔细观察,没有在这种仔细观察中,对父亲勤劳牺牲的品质的深刻感受,再好的语言技巧怕是也达不到效果。
(二)听觉感受能力。优美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呐喊声、细腻深沉的书写声以及夜深人静时的天籁之音,形成了听觉的表象,细细感受这些表象,享受其美好,揣摩其意义,可以激发写作激情,进而将这些难以捉摸,含混不清的声音,转化为人们比较熟悉的、传达某种特定事物的、奥妙境界的文字。如一篇文章叫《老山界》 ,文中这样描写夜深人静时听到的自然之声:“……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原野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在寂静的夜晚,感受出如此丰富而形象的声响,作者的听觉感受力不能不令人折服。
(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能力。古人云:“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之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力培养,是作文的重中之重,但嗅觉、味觉、触觉也能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好恶和亲疏,这三种感受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表达能力的,丰富表达的内容。
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作者对事物各个角度的感受是通过综合方式表达出来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这一段综合写出了作者多角度的感受: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为培养学生多角度感受生活的能力,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项训练,具体做法如:
1、听一首音乐,或走近自然,听自然之音,感受声音节奏、音韵、音色、响度、层次的变化,写一则感受日志。
2、观察一次日出或日落,注意光、影、亮度的变化,写一则感受日志。
3、在完全闭光的情况下,做一次触摸游戏,触摸不同的物件,注意感受物件的材质、温度、硬度、形状的变化,写一则感受日志。
二、重点培养感受生活中微弱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成功的写作都是个性化的表达,而写作要做到个性化,就不能放过那些像风一样刮过心头的细微感受,它们常常是生活中处于萌芽状态下的、又带有趋势性的东西。只有及时捕捉到了那些来生活中的、自然中的,尚处在朦胧状态的细腻感受,并加以发掘,才能写意境优美、意义深刻作品,发人之所末发。所以曹文轩说:“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在于他对生活中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他对生活中弱信号的接受。”
雪是最寻常的,但是在鲁迅的《雪》中,雪却有着别样的精神:“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能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斗,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鲁迅充满激情地叙写,明白如话的语言,证明了他十分敏锐而且独到的感受力。在他的笔下,再平常不过的雪是火焰,是旋转升腾的灿灿的光,是蓬勃的向上的力量。敏感的作者感受到的雪与别人自然不同,在作者心里,早已将这朔方的雪和同样恶劣环境下为民族寻找出路的坚强的力量联系起来,进而发出“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赞叹,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又动人心扉的奇妙境界就这样在作者笔下形成了。
回头再看学生的作文,常常缺的就是这种感受生活中微弱信息的能力,写人千人一面,写景也春必灿烂,夏必热烈,秋必深沉,冬必圣洁,措辞老套;而且仿佛文章一开头,底就露出来了,令读者兴味索然。只有那些对生活中平常处,平凡处所露出的微弱信号有独特感受的人,才能写出自己的语言,不人云亦云。
汪曾祺说:“语言写到‘生’时,才会有味。”而这种“生”的语言,如果没有对生活独特的感受,没有对生活中别人不易注意到的微弱信息的感受,任你有何等的语言的技巧,也难以造就的。
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一些增加学生感受微弱信号能力的训练,如:
1、写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譬如“挤车”“父亲的手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尽量避免用套话及概念化的语言。
2、生活中常有“心知其妙,口不能言的情况”,那些来自生活的,让你心头一热的瞬间,那些来自心灵让你眼前一亮的瞬间,你能否重新拾起并述诸笔端,要细心感受,尽量写得细腻。
三、培养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写出真情实感决不是简单的见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应该注意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收到映衬形象,开拓意境、突出中心、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效果。
所以,兴趣型写作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以生活中感知的一些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指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脑子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心雕龙》中,“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就是对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神奇作用的最好描述。
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得到大量的写作材料。比如我们可以由电闪雷鸣想到赤日炎炎,想到月朗星稀;可以由冰想到冷,想到天寒地冻,大雪纷纷;我们还可以从小事件悟出大道理,可以从别人看到自己,可以由自然领悟到人生,……这样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所感受到的生活就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平面的,冰冷的,而是交互的、有联系的、立体的、有情感的,以这种感受为基础,就不至于在写作时无话可说了,也不至于把作文写得冷冰冰,生活作文两张皮了。
利奥波德在《大雁归来》中是这样描写三月的雁群前往觅食的: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以上段落写得那样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文字中充满了联想和想象。假使我们把其中的联想和想象的成分排除掉的话,以上段落大概只剩下干巴巴的几句话,没有一点动人的力量了。
联想和想象并非胡思乱想,它是有规律可遁的。最基本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自然到社会的联想和想象。也可以进行一些专项的能力训练,如:
1、观察一头牛,列出你能联想和想象到的内容,口述你所想到的形象。
2、组织一次春游,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一种对自然,或是对人生的感悟。 3、以“流水”为题,至少从五个角度去联想或想象,然后选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写一篇短文。
参考文献:
张大文,《语文教学要讲求战略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0年5期
(此文荣获“文心雕龙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写作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