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文化的“营养不良”
姚欣宁(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高二)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当下,人们讲究速度为上,而各种“文化快餐”也应运而生。一部电视剧看过,便可就整部名著侃侃而谈;几句名句背过,便可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然而“快餐”虽快,却少了最根本的文化底蕴,一味只吃“快餐”,只会让现代人患上营养不良的病症。
快餐文化出现的积极意义原本在于启发人们学习原著的兴趣,从浅显文化快餐开始逐渐深入了解文化。不可否认,快餐文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让一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名著焕发出新的色彩,让那些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历史重新走到台前。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许多人在享受文化快餐的同时,却太过求快,本末倒置,只重视量的积累,却忽视了质的提升。
文化的精髓,在于一个“品”字,只有品,才能体味出文化丰厚的内涵。然而现如今人们失去了耐性,急于抓住每一段碎片时间,快速获取更多信息。地铁里、餐桌上、排队中,我们拿着手机迫不及待地上下滑动。我们在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一篇长文,评论区十有八九会出现“字太多,不看了”这样的留言。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脑中充斥着太多的无用信息,真正的文化反而无人问津。正如白岩松所言:“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拥有的所有好处。”
读书的功利化由来已久,如今在某些领域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繁忙的课业中难以抽出时间阅读,于是“高考背诵篇目名句”“名人名言”“名著梗概”等应运而生。短时间内,课业的确有了提升,但其内在的思想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影响了一代青年,书中保尔·柯察金的事迹激励人们将一腔热血抛洒在了祖国的土地上。可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匆忙背上几个名句的学子,又怎能切身感受到那种精神力量?
一个不能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经典的民族是悲哀的。中华大地五千年来不乏经典之作面世,但真正阅读者寥寥,大多数人是从他人压缩出的所谓“精华”中饕餮现成的快餐。在俄罗斯,托尔斯泰等人的名著是大学的必修课,为的就是将民族智慧的结晶烙印在每个青年心底。而反观我们,大多数人连“四大名著”原版都未阅读过一遍。假如书店充斥的都是名著缩略本,经典何用?实质安在?我们又如何面对“快餐”文化养育的一茬尴尬之人?
王蒙说:“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文化如酒,愈酿愈醇,唯有细品,方知其中滋味。
(指导教师:闫秀芹)
【获奖理由】
本文旨远意新,开篇即以“只吃快餐,会让现代人患上营养不良的病症”这一比拟,点明文章的主题,引人入胜。文章从“文化的精髓,在于一个‘品’字”入手,阐述了怎样正确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经典的正确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对在某些领域存在的功利化作了相应的批判。全文紧扣主题、语言精练,论述层层深入,说理透彻,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