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 粥
李腾腾(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高二)
“粘粥”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粥品之一。在北方人心中,粘粥就如同南方人“煲粥”的地位一样,熬出来的粘粥金黄色的面糊,用它再煮出来的汤又称为“黄金粥”。
对于北方人来说,吃饭的时候总得要有“喝头儿”,粘粥也就成了冬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在不同的地方“粘粥”的叫法也是大相径庭,像在我的家乡,人们把最后一个字“粥”字浊化读成“箸”,把它叫作“粘箸”,而在长清等地区它的名字却叫“糊都”。
在我的记忆,粥是人们每天所必需的食物,一天三顿饭,至少有两顿都得有粥吃。南方的人称作的“粥”,在我的家乡不叫“粥”而叫“稀饭”。所以“粘粥”并不等同于“稀饭”。粘粥有稠稀之分,稀的光可鉴人,稠的近似于固体。
粘粥通常是辅食,算不上充饥的主打的食品,就像现在的小孩子喝的纯牛奶、优酸乳、奶茶,有解渴的功效,是生活上的小点缀。粘粥的功效是相当多的,古范仲淹苦读时,为了节省时间,早上做好粘粥,用小刀划成三份,每顿吃一份。他吃的粥可能就是比较稠的粘粥。无论稀稠,都很细腻,喝下去非常暖胃,可见它的功效。
记得小时候的我,每当老妈吆喝“老的小的快出来洗手吃饭”,无论我在做什么都会放下,然后屁颠屁颠地跑到餐桌上,瞅瞅爸爸的餐位,看“老古董”是否在那里——那是个爸爸从未成年用到现在的石头碗。由于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沧桑,外加年代久远,所以被我们称为“老古董”。如若看到了那个比我脸还要大一圈的老古董时,便会料到今天一定会有粘粥,然后我便会不动声色地走到老妈身边,告诉她我要最上面那一层,用最小碗盛,并来句不舒服,没胃口的假话以示我真的没有说谎。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少喝一点。然而老妈老是拿那笑眯眯的眼神问我:“真的,假的?刚刚怎么还见你生龙活虎的呢?”“我也不知道啊,突然就不舒服了。”我吞吞吐吐地反驳着,生怕被老妈看透我的小心眼儿。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也真是幼稚,可老妈从不揭穿,每次也就是苦笑一下,然后再在我的监督下只盛半碗。小时候的我嘴特挑,因为吃饭不知道老妈跟我生了多少气。从小我就怕爸爸,对于爸爸的要求我只能选择满足,便把粘粥直往嘴里灌,每每喝完后感觉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舒坦了好多,然后抱怨着不知道爸爸喜欢它那里?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了。
爸爸对粘粥情有独钟。爸爸是农家子弟,从小喝着它过日子,它是爸爸艰苦打工路上的佳肴。在那些寒冷的冬日里,在那些汗流浃背的酷暑里,它最能补充爸爸的气力,那粘粥浓浓的香气是故乡的味道。
现在每次放假回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嚷着老妈给我们做粘粥,可能真是谁家的孩子像谁吧。我和弟弟学着爸爸的一系列熟练的动作,把馒头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扔进热气腾腾的粘粥里,用筷子搅拌一下,好像西北的羊肉泡馍。于是家里就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稀里哗噜地喝粥声。
爸爸跟我说粘粥几乎养大了他们那一代人。我从小就怕爸爸喝酒,别人喝醉要么发酒疯,要么睡大觉,而爸爸醉酒后会集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快嘴李翠莲于一身,点根烟然后拉上我唠超过两小时的嗑。讲他小时候有多么辛苦,讲他外出打工多不容易,每年春节才能吃上一口肉,天天喝粘粥,每每讲到动情处爸爸一定会哭。我一个被油墨试卷压得快背过气儿的义务教育少年,回家还得装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听故事,也是从那时我才知道粘粥有多重要。
随着现在的生活好了,喝头也多了,光这汤那汤,就有不少名堂,至于粥类,名目更是繁多。而对于年终奖,更多的“00”后多半是茫然不知其为何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中国的部分传统食物,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消亡,而我也只是扫了个尾巴。
粘粥仿佛已融入了我的血脉,那玉米面稀粥的清香已经坚实地填充着温暖着我的心怀。我想我也会像粘粥一样粘着老爸一辈子。
(指导教师:丁桂明)
【获奖理由】
作者开篇写粘粥的叫法、粘粥的种类、粘粥的功效,看上去信马由缰,但这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直至爸爸出现,详写爸爸对粘粥的情有独钟,最终粘粥也融入了我的血脉,这实际上精神的传承。文章描写喝粥的生活故事真实可感,语言老到,有较强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