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关于萧军的话题至今不断,甚至看法不尽相同。但萧军作为一位勇于面对生活困苦的行者,一位中国现代文坛不好惹的硬汉,一位具有进步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是有广泛共识的。不难看出,萧军的一生始终把他的恩师鲁迅先生作为精神支柱。诚如萧军自己所说的那样:“鲁迅先生,是我平生唯一钟爱的人,一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都钟爱他。他是中国真正的人!”
我当时的想法是,在21世纪的情境下称作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潇洒”,显然是在以今天的评价眼光和价值尺度要求古人。《背影》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的浦口车站(也叫南京北站),1914年建造,当年是津浦铁路的终点,一天中恐怕也没有几辆火车通过,就像我小时候的家乡小站,根本没有站台,更不用说有天桥了,大概不能完全用今天的铁路安全规则意识来要求。而《背影》作为特定历史情境中的“真实性”就在父亲的笨拙与不潇洒,因此才在作者凝视父亲背影的一瞬间真正打动了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正反映着老中国、或者说是传统中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另一个人也许说得索然无味。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令人奋进的新局面。特别是要重视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突破原有的语文教材学习框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也抓住改革的大好时机在语文课中尝试戏剧教育,让戏剧走进课程,利用有效的戏剧教育策略和方式,激活语文学习。
在2019文心研学综合实践研学营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人、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主任何郁老师,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诗歌读写课“读杜甫学写诗”。何郁老师把诗歌创作、古诗欣赏、新诗创作结合在一起,从意象的运用,到如何营造诗歌的意境,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验。他同时鼓励孩子们,诗一样的年龄要把诗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要用诗歌净化自己的心灵。课后,营员们纷纷交上作业,在此我们选编几首,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