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南朝梁人,“东莞莒人”,即今山东省莒县。曾官县令、 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显,却以文彰。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刘勰用“文心雕龙”作为书名,是把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而言的,“文心”属于运思谋篇,“雕龙”属于雕琢文辞,突出概括了作者的文学观点。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後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
《文心雕龙》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积累是文学创作的准备、对于作品的自然真实、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一、写作的构思与想象、对于创作中物、情、辞的关系、创作的个性和风格等方面均作了经典性的阐述,在文学史上已历经1500多年而光芒四射。虽然时光流逝,但是它作为国学的重要典籍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电子传播时代,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蕴涵与思想光彩,依然历久弥鲜,生生不息。同时他用骈文写成,情辞俱佳,金声玉振,益人神智,涵修心灵。现在来认真研读它,用自己民族语言独特的表现艺术关照写作,对我们的写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