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文字的重量,更蕴含着历史的悠长意蕴和民族的蓬勃精神。这些精神财富如珍珠般镶嵌在课本中,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道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年,从4·23世界读书日起,由中国教育报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的“跟着课本读中国”大型融媒体报道正式开启。
此次大型报道从中小学课本出发,以记者纪行方式,借助文字、视频等载体,全面展现伟大祖国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科技之美,记录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以课本为舟,我们循着时空的长河漫溯,驶向壮丽河山、人文风情、科学奇迹和建设成就,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
跟着课本读中国
凌晨2时许,夜色如墨,天安门广场外已经聚集起不少人,他们尽管一夜未眠,但都精神振奋,洋溢着满满的期待。今天的他们,都是为着同一个梦想而来——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的梦想:一生要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国旗。然后,在人民大会堂前留个影,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拍张照,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伟人遗容,在国家博物馆凝望历史,感受共和国的脉搏。
这样的梦想,离不开一篇家喻户晓的人教版语文课文——《开国大典》。“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激荡爱国情
2时30分,进入天安门广场的人群不由得加快脚步,每个人都急迫地想要早一些到达目的地,以便找到最好的角度观看升旗仪式。黑丝绒般的夜幕下,高高耸立的天安门城楼笼罩在一片祥和的红光之中。楼顶的琉璃瓦在灯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当晨曦初露,天边泛起淡淡的金辉,天安门广场便迎来了它最庄重的时刻。广场上人声鼎沸,但那些掺杂着五湖四海乡音的热闹,在这一时刻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抚平。安静之中,人们或站或坐,儿女搀扶着颤颤巍巍的老人,父亲的肩头扛起稚嫩的孩童,青年举起手机准备录制,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高高的旗杆上,那里即将升起的是亿万中国人心中神圣的象征。随着雄壮的国歌响起,升旗手有力地挥动手臂,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缓缓升起。众人情不自禁地张开喉咙,用最真挚的情感、最嘹亮的声音,跟唱这首熟悉的旋律。每个人都仿佛成为一个音符,共同谱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乐章。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课文中描写的情景与眼前的画面,在记者的脑海中逐渐交叠重合。这是属于天安门的清晨。每天此刻,都有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满怀希望的人们,与五星红旗一起迎接共和国全新的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这抹红色也飘扬在大江南北的学校操场上。在距离天安门广场3.5公里的地方,有一所“与共和国同龄,与首都同名”的学校。每周一,北京小学国旗班的成员们将国旗升起,学生们在国旗下作出庄严承诺:“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要使我的祖国更富强、更美丽。”
去年9月,经过严格的选拔,崔家浩加入了他期待已久的国旗班,正式成为一名护旗手。更幸运的是,他还得以成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学生”。在崔家浩进入国旗班后的第一次训练中,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来到北京小学,指导学校国旗班成员用更标准规范的动作升国旗。“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旗班成员。”当时的崔家浩暗暗下定决心。
如今临近毕业季,即将告别训练了一年的国旗班,这个阳光的小男孩心里有了小小的失落。“每次看见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我就有一种激动自豪的感觉,很荣幸能成为国旗班成员。马上要交接新一届国旗班,我特别希望我们北京小学国旗班能越走越好。”崔家浩说。
赓续民族魂
记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今天的广场游人如织,长安街车水马龙。伫立此处,时代留下的注脚依然清晰如昨:
1919年,一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来到这里,他们的旗帜迎风飘扬,他们的呼喊震天动地,他们用青春火焰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之光;
1949年,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擎着红旗、提着红灯,会集在丁字形的广场,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021年,由1068名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组成的献词方阵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成为天安门广场上最亮眼的风景之一……
而这种历史的厚重,在学生心里又变得轻盈。“前面还是高楼大厦,非常现代的建筑,突然就变了样,进入了一个特别宽广的广场,感觉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跨越到了另外一个时代。”北京小学六(5)班学生曾润乔说,天安门广场每次都让她感到耳目一新。
在天安门广场无论行至何处,都能望见在广场中央高高矗立的、与城楼遥遥相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碑身上,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每一寸浮雕似乎都在诉说着英雄们的英勇无畏,阐释着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群群敢于直面风雨、守护家园的中华儿女。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于1949年9月30日。次日便是开国大典,解放军官兵昂首挺胸,肩负着未能到场的万千战友的期望,迈出铿锵的步伐。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是《开国大典》中崔家浩印象最深刻的画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之前的国庆阅兵式期间,他和同学们跟着老师,来到北京小学的操场,仰望空军战机掠过的身影。今昔变化中,崔家浩感受到了祖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对于北京小学学生而言,人民英雄纪念碑有着别样的意义。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他们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9月30日烈士纪念日那天,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献花。
“能参加这个活动,我觉得特别自豪。”学生张辰雅回忆,“献花时,我们离纪念碑特别近,我仔细看了上面的浮雕,想起了老师教过或者读书读到过的那些伟大变革。我鞠躬的时候,头碰到了纪念碑,就好像跟先烈们见面了一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天安门前,英雄魂彰扬。言传身教间,民族魂代代相传。
共筑中国梦
穿过广场向东而去,记者眼前出现了一座简洁的立方体建筑,在出入口处,24根方柱组成了富有中华民族风格的11孔巨型门廊。这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其承载的143万余件文物,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见证者。
走进国博《复兴之路》展览,记者看到了环绕四壁的浮雕,始于四大发明,终于奥运五环。像是一个隐喻: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现代中国的辉煌成就,与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交相辉映,仿佛是文明长卷的首尾相接。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北京小学学生曾润乔告诉记者,姥姥跟她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姥姥生活在东北的一个村庄,全村只有一台收音机,所有人都聚在一起,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中记录的盛况,也上演在那个东北的小村庄里。“当他们听到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原本那么安静的村里,突然就沸腾起来了!”曾润乔说,“姥姥的感触特别深刻,她告诉我,那代表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在大树的荫庇之下,一棵棵小树苗正在拔节生长。一年级时,小小的郭天依就成为班里“红苹果志愿服务队”的创始人之一。6年来,她和同学们一起,去万花园植树,在宣武艺园捡拾垃圾,向圆明园游客宣讲历史……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其实就是为祖国作贡献。”毕业将近,郭天依即将离开北京小学,但她决定把志愿服务继续坚持下去,“我们到了不同的学校,可以召集更多朋友同学一起参加,扩大我们的群体,做公益活动的人多了,得到帮助的人也会更多”。
听到郭天依的话,班主任陈艾媛很是欣慰:“现在的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是真的把爱国的情感内化于心的。内心的触动又会一点一滴地激发他们在行动上的成长。”
国家之崛起,常伴随着梦想的羽翼渐丰。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个勇敢追梦的心灵,都为国家的辉煌未来贡献着光和热。
天安门广场,见证着共和国的光辉历程,彰显着共和国的大国气魄。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荣光与梦想共鸣。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爱国情;每一石每一木,都诉说着坚韧的民族魂;每一日每一夜,都涌动着鲜活的中国梦。今日之中国,正书写着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