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为什么要编《太平广记》?

中华书局      发布日期: 2022-10-24

太平广记.jpg

 

《太平广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文言小说总集,全书五百卷,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诏取各种野史、传记、故事、小说等编集而成,与《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合称“宋四大书”。

那么,宋太宗为什么要编《太平广记》这部书呢?对此,古往今来的不少学者都做了探讨。据我们的归纳,大体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牢笼文人”说,

其二是“文艺娱乐”说,

其三是“神道设教”说。

 

说起“牢笼文人”说,那真是小猪死了娘,说来话长啊。话说,long long ago,也就是南宋的时候,有个叫王明清的人,在《挥麈后录》中说:

 

“太平兴国中,诸降王死,其旧臣或宣怨言,太宗尽收用之,置之馆阁,使修群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之类,广其卷帙,厚其廪禄,赡给以役其心,多卒老于文字之间云。”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宋初收拾了一批国家,那些旧主死了,他们的臣子有些怨言,所以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就下令搞了一些编书的大项目,把书的篇幅搞得大大的,划拨的经费多多的,让那些文人们安安心心编书,免得造反。

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现存最早的《太平广记》刻本的主持者——明代学者谈恺就持类似看法。

直到现代,这种说法也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比如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宋既平一宇内,收诸国图籍,而降王臣佐多海内名士,或宣怨言,遂尽招之馆阁,厚其廪饩,使修书,成《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各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目录十卷。”在其《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讲义中,更直白地指出:“此在政府的目的,不过利用这事业,收养名人,以图减其对于政治上之反动而已。”

不过,王明清的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问题,早在南宋的时候,史学家李心传就在《旧闻证误》中站出来辟谣,指出王明清这个说法存在多处史实错误:首先,《册府元龟》不是太宗时修的,是宋真宗修的;其次,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降王也没死绝,比如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就还活着;再次,参与修书的很多是当时的名臣,只有少数几个是降臣,而且这些降臣也没有都“卒老于文字之间”,后来有人官至参知政事,有人直学士院,有人是知制诰。看了李心传的辟谣文,我们不禁想,人家皇帝出人出钱编书,你偏要怀疑他居心不良,他冤不冤呢?看来“牢笼文人”说不太靠谱。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文艺娱乐”说。

不少现代学者认为,“牢笼文人”这种说法看问题太过于政治化,我们还是要从文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著名宋史学者聂崇岐在《太平御览引得序》说:

 

“愚意以为太宗之敕修群书,不过为点缀升平,欲获右文令主之名,其用南唐遗臣,亦仅以其文学优赡,初不必有若何深意。”

 

意思是说,宋太宗修书,只是为了点缀升平,博个“文艺中年”的美名,用南唐的降臣,也是因为他们有文学才华,并非别有用心。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

首先,据史料记载,宋太宗确实是个“文艺中年”,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说“太宗当天下无事,留意文艺,而琴棋亦皆造极品”,可见一斑。尤其重要的是,宋太宗特别喜欢读书。《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平兴国八年冬,《太平御览》修成之后,宋太宗要求每天送三卷给他看。

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社会上颇有阅读小说的风气。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北宋文学家钱惟演说:“生平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意思是说,哎呀,我一生就好读个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小说,上个厕所还要读小词,可见当时人也喜欢读八卦段子。我们猜想,宋太宗批阅奏章之余,恐怕也会想读点八卦段子调剂一下,所以就下令编了个八卦段子集成的《太平广记》。

不过,做皇帝也真不容易,你爱读书吧,也是毛病。比如《朱子语类》就记载,朱熹批评说,宋太宗每天读三卷《太平广记》,有那闲工夫,为啥不好好讲讲修身治国的学问呢?就只知道写字作诗,打发日子。

看到朱熹的批评,不禁想为宋太宗辩护几句:首先,太宗每天读三卷的是《太平御览》,不是《太平广记》,朱夫子,你批评时要不要调查清楚呢?其次,太宗读书也不全是为了娱乐,太宗曾经说过:“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续资治通鉴长编》)不读书,怎么了解教化的根本,怎么知道治乱的根源,又向谁去学习治国之道呢?再次,就是《太平广记》,圣人不也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看看咋就不行了呢?

由此看来,“文艺娱乐”说也不完全靠谱,人家太宗说了,我修书读书是为了求“教化之本,治乱之源”,可不仅仅是为了博个“文艺中年”的美名。

 

不过,《太平广记》里头尽是些谈神说鬼的故事,这真的跟“教化之本,治乱之源”有关系吗?宋代不是流行“半部《论语》治天下”吗?孔子不是“不语怪力乱神”吗?怎么编了这么一部神神鬼鬼的书呢?

这就要说到第三种说法,“神道设教”说。这种观点认为,说宋太宗编《太平广记》,讲那些神神鬼鬼的故事,是为了借助佛教、道教的思想,教化民众。

这种看法也有一定道理。首先,《太平广记》一书确实有大量的神仙僧道、精灵鬼怪的故事。据学者统计,《太平广记》所有宗教(包括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类目的卷数达二百八十卷,超过全书的一半。典型的比如《太平广记》里专门有三十三卷讲“报应”的故事,很明显是为了宣扬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劝导民众去恶向善。

其次,宋初的皇帝也确实都非常重视佛教、道教。比如我国第一部官刻的汉文大藏经就是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开刻的《开宝大藏经》,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还设立译经院,延请梵僧翻译新经。而且,皇帝们这样做,显然不是出于宗教热情,因为他们并非真正信佛信道。

 

比如有一次,宋太宗设道场为百姓祈福消灾,但又对人说:“朕怕百姓们会有灾殃,所以让人办这个,其实未必就能获得保佑,只是为了表示我勤于为百姓祈祷罢了”。《宋朝事实》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位真君显灵,预言时为晋王的太宗是“宋朝第二主”,结果第二天太祖就死了,太宗继位。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太宗利用道教为自己在“烛影斧声”后继位造的神圣化舆论。所以,皇帝编《太平广记》这样精灵鬼怪的书,也可能是为了“神道设教”。

不过,“神道设教”的看法也有问题,因为毕竟《太平广记》里头还有很多跟精灵鬼怪没有关系的内容。比如《太平广记》里有八卷笑话故事,基本就没有鬼神的事。像唐德宗的大臣马燧生了个孙子,德宗给孩子赐名“继祖”,下朝后笑着对人说:“这个名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字面意思,另一个意思是用绳子系(马)。”记这个故事,大概纯是为了好玩。

哎呀,这“牢笼文人”说,“文艺娱乐”说,“神道设教”说,都各有道理,但又都不能完全解释《太平广记》的编修目的。聪明的读者,您说说,那赵官家他究竟为啥要编《太平广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