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雯楠:棕绷老人(十一届文心雕龙杯征文一等奖)

     发布日期: 2019-04-26

棕绷老人

阙雯楠(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一)

街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日夜不停,满城仓促的人们都在寻找他们各自的归宿。

棕绷老人的摊子就在街道的拐角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棕绷床是南方的古老产物,只用天然棕丝穿出床垫,伴随着千年的技艺传承。在老一些时候,在席梦思还没有出来之前,那些手艺人会背着装满棕绳的篮子串走在大街小巷,不用吆喝,自有东家延请。然后西方的床垫出现了,如今满城只剩下了棕榈老人在城镇中心的角落里,做了一年又一年。

穿棕绷是个很累的活,常常三天才能磨好一副木头,而穿绳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手的动作不停,已在绳中重复千遍。我初见到老人时,他在磨一根粗绳,破旧的三轮车旁边放了一杯茶,这似乎是他的全部身家。一张棕绷床紧赶慢赶也要做十来天,然后才能换来下半个月的开支,老人从20岁开始入行,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他已经做了一千多张。

我喜欢看老人穿制棕绷的样子,喜欢老人手中翻飞的棕绷床。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常常蹲在那对面沿街的角落里,看老人捻绳,锯木,从晨星看到夕阳,看着月光一点一点地洒落在我的身上,洒在老人的身上,也洒在一根根的棕丝上。直到我母亲的声音清晰地传过来了,我才一溜烟地跑回去。老人就放下棕绷床,喝一口茶,看着我的渐渐跑开的背影,有那么些落寞。

棕绷老人老家在江西,20岁就来到了这里,怀着棕绷手艺,希望能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那时候的他,还是年轻气盛的模样。40年来,他回去了两次,一次是父亲病故,一次是母亲病故。他一生没有娶妻,只因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手艺人。他没有爱情,没有友情,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在城市的角落里,看着跟他同样的棕绷人越来越多,然后又逐渐消失,只有他在街道的角落里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我那时候还很小,就喜欢一天天地跑到棕绷老人那去,渐渐地混熟了。细长的棕丝在老人手中仿佛飞舞的银蛇那般串过这头又到那头,高大的床架在老人手中上下翻动,仿佛一场精彩至极的杂技表演,又像棕绷技术在文明舞台上的盛大落幕。终于,在一个月光很好的晚上,我对着老人长满粗茧的大手,极其小声的说了一句:

“我想跟您学棕绷。”

彼时他正拉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车上是比他人还重的棕绷床,他要把这个拿去给东家。听到我青雉的声音响起时,老人佝偻的背似乎一震,有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没有回头,空阔的街道上是他消瘦的背影,渐渐地走远了,突然飘过来很轻的一句话:

“好好读书,不要看这个东西了,看了这个你会没出息。”

良久,又飘过来一句话:“这个行业不是赚钱的行业,是弄饭吃的行业。”

我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无端的印象深刻。那天之后的某一天,棕绷老人跟我说,他要回老家看看。

然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多年以后,我到了更大的城市读书,拼命地考更好的初中,考更好的高中,为以后的大学甚至以后的工作拼搏。有一天我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了路边卖棕丝的妇人,就那么突然想起了棕绷老人,想到了棕绷老人苦难的一生。

穿棕绷的技术从宋代开始,绵延了千年。在最现代的几百年却要濒临失传,老人讲的故事突然回荡在耳边:当年我爸爸在做棕绷,我也想学,他就把我打了一顿,叫我到大城市里去打工。我就躲在门后面偷偷地看,被发现了好几次,打的真疼啊。后来,我学会了,就到大城市来卖棕绷床。再后来,就是我父亲死了,母亲也跟着他去了……

“这个看了你会没出息”,这句话又开始在我脑海中回响,是什么让一个老人有了这个想法呢?文化中传统的那些东西真的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断了吗,中国梦,复兴梦,我们究竟复兴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呢?

我站在路口,看着那筐棕丝,月光又洒下来了,高大楼房的影子打到卖棕丝的老人身上,有那么点落寞。

 

(指导教师:刘 彦)

【获奖理由】

民间手艺人与作者之间的奇妙联系,就像一条线索,指引我们打开了传统文化之门,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作者融情思于文字之中,使人的感情随着文字上下起伏。世间最感人者,不外乎真情二字;真情从何而来?唯有发自内心。好的文章就是这样,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就像涓涓细流经过读者的心田。有温度的文字,才能触摸到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很显然,这篇文章做到了,结尾那顺势一问和看似不经意的描述,让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