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不垮的梦想
施亦恬(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
2017年8月8日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热闹非凡,络绎不绝的游客把小吃街围得水泄不通。
刚吃完晚饭,有点撑,我打了个饱嗝,看了一眼电量已显示红色标志的手机:九点一刻。街边的烧烤摊前人满为患,夹杂着浓重孜然胡椒味的烤串正在火坑上滋滋地烧着。
突然,同队的两个姐姐指着前方的天空说着:“这大热天的怎么会有闪电呢?”
我一抬头,马路尽头的天空闪着白绿的光,紧接着听到前面的母亲嘀咕着,身后的那辆旅游大巴车抖动得厉害。还没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一阵强烈的,来自地下深处地狱般的颤动打破了所有人的怀疑,这一股强有劲的力量仿佛把我拉进了异次元空间,直到现在我都怀疑是我做的一场梦。像站上了会抖动的减肥机器,震颤感从脚掌一直延绵到了头脑。
霎时间,全县电路崩溃,世界陷入了无尽的混沌之中,叫喊声哭泣声响彻云霄,瓦片石头盖的房子年久失修,经不住震动,轰然倒地……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了十几秒,期间不停有落石砸向山脚的居民楼,灰尘漫天飞舞。
一切平息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场真正的地震,我们正在生死边缘挣扎着徘徊着。那天夜晚凉风习习,天空黑得很干净,明亮的星星围绕着硕大的月亮。几个原住居民抬着伤员来到空地上进行简单的包扎,导游举着手机照明灯,口中呼唤着走失的游客。
不到十分钟,国家地震监测中心发布了关于九寨地震的最新状况,旅游总局发来短信慰问,党中央称会不顾一切进行抗震救灾活动。与此同时,警车呼啸而至,当地警察和人民解放军带来了救援物资,看到他们衣服上特有的中国标识,戴着标有五角星的帽子,我紧张的心顿时落了地。他们头戴搜救帽,在余震尚存时猛地扎进混着水泥钢筋的废墟中,身边没有大型救援机械,有的只是一双双长着黄色皮肤的手。尽管手掌沾满泥土和灰尘,不再光鲜亮丽;尽管脸上布满汗水和泥迹,不再英俊帅气,可他们从无怨言,他们用双手,为人们撑起一片天,这是属于中国的责任感。它能带给无论处于什么境况的中国人们以无限的安全感。
此时,震区的藏族人民手拉着手,唱着“扎西德勒”的祝福歌,身处异乡,面对陌生的藏族人民,竟觉得亲近无比,他们用他们特有的民族歌谣,带给我们安心和温暖,诚挚的祝福不需要用华丽的言语修饰,他们用朴素的歌声将两个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有几个胆大的藏族同胞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摇摇欲坠的家中拿来食物和棉被,寒冷的九寨夜晚从此有了一丝温度。民族之间从不会因为距离而陌生,不会因为语言而疏远。在灾难面前,我们都是脆弱的孩子,而一旦我们拉起手来,无惧困难,爱和勇敢便油然而生。
凌晨两点了,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外面的人们打起临时的地铺,免费的泡面和速食饭正由带队导游们分发。大巴的玻璃因里外的温差蒙上了一层水雾,冰凉得刺骨。搜救人员仍一刻不息,使这个小县城的凌晨变得格外热闹。
地震局发来消息,震波处于平稳期,导游决定换个更空旷的地方让大家安睡。山路只开了一道,里侧滚落着庞大的石块,还有几辆压得变形严重的小轿车。警车在里侧开,旅游车靠外,危险区段被拉上了警戒线,每一个闸口都有官兵驻守。
母亲劝我入睡,我却瞥见了指挥交通的官兵睁着大大的眼睛。
一觉醒来,天已明亮,身后的大山仍高耸巍峨,平静地像是从来没有发生过颤动。父亲递来一瓶矿泉水和一包饼干,滚进胃中的是冰冷的液体和干巴巴的食物。对面源源不断地开来载满救援物资的人民解放军军车,绿色的迷彩布条和大红的五星国旗表现着中国救援的迅速,一股对祖国的崇拜涌上我的心头。
出山的路上,不断有志愿者分发面包和水,那些简单的速食在饥饿过后竟显得如此珍贵。经历了千难万险,我们终于回归安全地带,而那些藏族人们和救援人员仍赌上自己的生命,同天灾做着顽强的抗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指出:“我们要朝着中国梦的建设而努力。”在发生不可抗因素的灾难后,祖国迅速组织救援,并深入人民群众,关心他们的生命安危,这就是中国的力量。地震见证了一个国家举国携手,握指成拳的速度。灾后大地疮痍,可灾区人民相信祖国,他们对美好的生活期盼从不会因为灾难而被阻挠。
西晋史学家陈寿曾经说过:“为国者,以民为基。”梦想由人民撑起,祖国在护民的基础上朝着梦想奋进,各族人民携起手来,无惧坎坷,这便是世上最美好的大同。
(指导教师:刘凡羽)
【获奖理由】
千百年来,辛勤善良的中国人民从未倒下,在灾难面前,我们只会更加坚强。作者通过对地震后家国百姓的描写,展现出了非凡的“中国速度”和强大的“中国力量”。文章结构流畅完整,语言平实严谨,叙述较为冷静客观,体现出了作者善于捕捉细节的观察能力和富于逻辑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