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写作七法

     发布日期: 2019-04-24

文心雕龙写作七法 

一、“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浅说优秀作品必备的文采要素

孔子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的语言如果缺乏文采,那么它就流传得不会广远。可见,文采应该成为优秀作文的必备要素。

“明白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写作的三项总要求之一。要把话讲明白,“准确”自然是第一要务,但“准确”之外,“生动”也相当重要。我们都知道多用比喻的修辞方式可以使文章生动起来,其实比喻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深奥难懂的道理或事物说得让人便于理解或接受。所以“明白的表达”之中就包含着“生动的表达”的写作要求。

刘勰在《情采》中一开篇就写到文采的重要性:圣贤的著作,总被称为“美丽光艳”文字,那还不是由于具有文采么?并且类比举例说,虎豹如果没有了毛色的文采,那它们的皮就同狗皮羊皮没有什么区别了;犀牛作的甲衣,还要靠漆上朱红的漆来显示色彩。可见质地还是需要文采的。文章也一样,抒写性情,描摹形象,它所以能够光彩照耀,那都是靠着文采的作用啊!

刘勰在《徴圣》里说:“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刘勰说得“精理”,是指当时经书中散行行文的道理、能起到警策读者的精练语言;“秀气”,特指当时骈体韵文中的对偶、声律、辞藻等手法。他对于“文采”的理解与我们现在的理解基本上是吻合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生动、有文采呢?

按照刘勰的说法形成文采的情形有三种:一形文,二声文,三情文。

形文,就是描摹事物形状、色彩时便于呈现出文采。青、黄、赤、白、黑等多种色彩搭配才会形成礼服上美丽的花纹,所以写文章描摹事物时也应写得多姿多彩,摇曳多变。例如朱自清先生名篇《春》里的“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声文,就是在句式、声律与音韵方面容易呈现出文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替,声律自然和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成诵,这样的文字也可以说具有了文采。大家可以读读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情文,就是由文章的思想思辨性或抒情的浓烈性所构成的文采。这样文字,在鲁迅大师的文章里几乎篇篇都有。我们看他《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几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其实,这样的“情文”又何尝不是“声文”!

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文采”看得那么难、那么深,简单地说,学好常用的修辞手法,精于运用,就基本上能达到了“形文”和“声文”;如果你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来上几句格言似的文字,那么也就接近了“情文”。翻一翻这次大赛的获奖文章,文采迭出的作品实在不少。例如……

让我们为这些文章的作者喝彩,祝他们写出更多文采飞扬的佳作!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情理”是优秀作品的首要要素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是刘勰在《情采》篇中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如果文章缺少了情理(情感和道理),即使文采再好,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味道。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一篇优秀的文章来说,抒发作者的情理要比显露自己的文采重要的多。刘勰还曾直白地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意思是:情理是经,文辞是纬,情理是主要的,文采言辞是次要的。“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情采》)刘勰认为运用文采的根本要求,在根据“情性”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在抒写真实感情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文采,离开了抒写真实的感情而滥用文采,那是不可取的。这让我想到了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的“伪文化”散文。

这些“伪文化”散文内容上几乎成了名人轶事、史海钩沉的汇编,摆弄李白、苏轼、李清照……。你考《山的沉稳,水的灵动》,那好,我立马从教材中召唤到许多的古代山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水,一会儿是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水,一会儿又是苏轼的“大江东去”之水。这些文章旁征博引,看似文化底蕴深厚,文采出众,其实写来写去,就是没有学生自家的“自来水”,没有房前屋后的清澈或被污染了的“水”,缺少了对生活的真情感悟,就永远写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佳作。

“伪文化”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极尽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修辞之能事,句式上也短短长长,极尽错落之有致,看似“形文”“声文”兼备,其实在华丽外衣下掩藏的是一张苍白乏血的脸。内容上的空洞是不能用所谓的文采来掩饰的。

这些“粘贴版”式的、“新骈体文”早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山东、浙江等省率先对这类泛滥成灾的“文化散文”说“不”。判卷之初作文阅卷组就提出了“要让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的得到高分,坚决不能让那些一味追求文采、专写历史人物、不注重联系现实的文章的高分”。今年为了显示“刹车”的决心,浙江阅卷领导直接规定此类文章要打在二类卷以下,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前所未有。

朱自清特别强调作文的语言“回到朴素,回到自然”,反对滥用绮丽词语来雕琢描写;“要以简洁的笔墨描摹客观现象,抒发主观情愫;以寥寥数言,道出事物本质,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以发自肺腑之言,直诉读者心灵”。在他看来,“到处滥用文学的感情和用语”就“失去了文学真正的意义”。

因此,表情达意,传播道理,应该成为写做文章的首要任务。唐代韩愈的断言“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抒发和传播道理的——是千真万确的作文真理。

“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人有七情,对物感怀,借物来抒发自己的情志,是最为自然不过的了。刘勰在《物色》篇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就应该是这些感情的抒发。)在《体性》篇中还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情感萌动了才会用语言来表达,道理领悟了才会用文辞来表现。)可见,情理的萌发应该是写作文章的前提和基础。

“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格言中还充满着孔子的风采,为什么呢?“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徵圣》)孔子的话是文学,更重要的是由于圣人的情感显现在文辞里。在刘勰看来,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有情感的抒发,而非文采的展示;认为表达了真挚情理的文章才能成为文学作品。

这次大赛中传情达理的文学作品就不少。例如……

其实,美妙的措辞就是情理思想特有的光芒。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属于卓越的心灵;惊人之语,来自情理思想特有的光辉。

“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身其销乎!”同学们,标明心志地作文,要上追远古,抒发感怀地写作,要下念未来。这样的文章,即使金石腐烂了,它也会成为不朽的著作。

三、情真意切写华章

——好文章要写真实的生活、真切的体验

“真实的体验”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写作提出的三条总要求之一。叶圣陶也曾告诫我们:“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其实一千五百年前的刘勰早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诠赋篇中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在神思篇中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见,在他看来,“是第一性的,是第二性的:情感凭借外物才能萌发,神思必须与外物结合才能神驰得广远。因此,刘勰主张应当在充分掌握和占有外物的基础上,凝练自己的神思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结合,运用有文采的语言,从而写出好的文章。试想,如果不是朱自清亲见父亲爬站台为他买桔子,他怎么能写出那样动人流泪的《背影》?如果不是冰心爱心的涓涓流淌,又怎能有《寄小读者》和《再寄小读者》的流传?所以,我们非常喜欢那些从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事和物出发写出的情动神悟的文章。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胸中只有这些平凡的经验和浅近的情思,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远,便是勉强了。最要问清楚的是,这经验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这次得奖作文,我看有不少写的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熟悉的事件。所写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观认识,读起来亲切感人,引发人们思考。例如,……这真实的生活,真切的体验,真挚的情感,怎能不拨人心弦呢?也许,经过这种磨练的孩子,真的可能成为人才!

刘勰认为:痛心时写哀辞,便情事切合;为了写哀辞而表示痛心,便浮夸而不实。 所以他提出了“为情而造文”的主张。“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情志充盈才能写作出文采,用文辞来抒情,情求真实。他要求发挥作者的灵性,表达笔者的真情。这个灵性是经过陶冶的,这个真情是经历了风雨清洗的,灵性既正,情感又真,才能写出富有情采的作品来。  

刘勰反对“为文而造情”。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不了写章而造作感,“为赋新词强说愁”。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情求其真,意求其切。“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的这些论断,对于当前中高考作文中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矫揉造作、空假俗媚的流弊和“伪文化”现象,不啻当头棒喝长鸣的警钟大家切忌编造文章, 

夏沔尊先生曾强调:“作文正同说话一样,是被包在生活里的一个项目。”他认为,以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为材料写作文,容易尝到成功的乐趣,增进观察力、思考力和感受力,对写作心智的开发和发展也有极大帮助。

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且的感受,情感在激荡,思想在奔驰,那么,在写作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什么写法,什么技巧,又如何能束缚他那自由奔放的思想?说白了,写作本来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我手写我心。我们应该从自己的生活本真出发,真实而富有个性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才能使写出的文章散发出应有的活力与光彩。

  四、事美而制于刀笔

——精心构思与讲究技巧是写作的专业要求

刘勰在《总术》篇的结语中说:“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其大意是告诉我们:文章的园地是有技巧有门路的。首先致力总体,观察一定要探索源头。根据原则来总结多种多样的变化,掌握要点来处理繁多的现象。文思虽然没有定规,写作的道理却永恒存在。

刘勰说要“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定势》),要根据情理即内容来确定体裁风格,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体裁和风格。比如你要抒发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么最好选择诗歌或抒情散文的形式;你要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观点与认识,那么最好选择议论文或杂文;你要告诉大家你经历的一件事的话,那么最好选择写记叙文,如果这件事很有意思的话,你就该用点心思写成小小说之类。

刘勰特别强调“圆”:

圆鉴——写作前,对使自己激动的景物,要做细致深入的观察。

义贵圆通——构思时,文思要合于理论,没有一点疏漏。

事圆——创作时,将事件写完整,意义写圆满。

首尾圆合——谋篇时,对章节安排考虑好,有条理,前后连贯,首尾圆合。

他的这些观点,在现在指导我们写作时仍然适用。构思与技巧的方法多种多样,训练的途径不一而足。一位我熟悉的老师从全国15篇满分作文中总结出十几种写作技法,“巧引名句法”“巧借材料法”……“标题出彩六法”“立意创新四法”……可见创作方法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这届得奖作文中,好的写法也不少,从主题思想、谋篇布局到文字技巧都不错。例如,……,就是一篇叙事兼抒情的好作品。如,……,从形、情、神等多种视角,把母亲的眼睛写得活灵活现。

本文的重点想说说刘勰关于写景的独到看法。

他首先强调写景要做到“情貌无遗”,即一方面要贴切地描绘景物的情状,另一方面也要表达出作者对景物的感情,是所谓情景交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描写物体在动,作者的心也应该在摇晃。刘勰举例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挑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情貌无遗矣。”“灼灼”为明艳如火的意思,显示桃花的鲜艳;“依依”为随风轻摆的状体,形容柳条的柔软。这是“图貌”。同时“灼灼”还可指出嫁新娘的火热的心情,“依依”也写出了出征战士与家人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这是“与心”。故说“灼灼”“依依”达到了“情貌无遗”,做到了“情景交融”。

其次,他也强调“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要从风景里观察它的情态,从草树里专研它的形状。(《物色》)“情貌无遗”是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这里的“窥情风景之上”的“情”是一定要作者从风景中窥测到的,把景物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情态都写出来,而不是把作者的感情色彩强加到景物上去。比如“山沓水匝”,沓(重叠)和匝(回绕)是山水本身具有的情态;而“山欢水笑”的“欢”“笑”则是作者附加自己感情色彩的结果。

第三,怎样把景物写的各具特色呢?“物有恒姿,思无定检。”景物的形态虽然一定,可作者的情思却是各不相同的。只要能情景相生,就可以写得各具情态了。这需要作者从观察景物的触动中引发出独特的感受,化为情思,进而做到“物色尽而情有余”。由于情有余,把情感的色彩加到物色上,物色也就变化无穷了。

当然,要达到刘勰说的写景水平是很难的,但在获奖的文章,我们还是寻到它们的踪迹的。例如……

另外,刘勰非常重视联想和想象在构思中的作用。“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把感情推动想象,想象充实感情,在想象的作用下心物逐渐交融的过程总结为“物与神游”的艺术规律。

“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当然,精心的构思和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并不是一日之功。愿你我永远追随着缪斯女神的美丽身影而锲而不舍,我们相信,好的刀笔就在你手中!   

五、不拘一格著奇文

——求新求变应该成为写作的活力之源

世间万物多种多样,且错综复杂,不断地变化发展,再加上人们的社会存在、知识结构和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所以即使同一个人写同一个事物,也会因时间和地点的差异而各异。如同刘勰在《体性》篇中所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每个人凭着自己的认识写作,作品正像他们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试想“千人一面”的文章,谁个愿看?人云亦云的讲话,谁个愿听?“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所以,《新课程标准》中也出现了“新鲜的创意”和“视角独特化”的作文要求,求新求变应该成为写作的活力之源。

首先,要在写作的内容上求新求变。社会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必然地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新鲜东西,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同时我们也会对世间的万物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以及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这些内容融注在那些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和情感的人的心田,就会成为令人感到新奇的文章材料。

内容上的求新最重要的是立意别具一格。“意”是文章灵魂,意胜则文胜。要做到意胜就必须开放思维,多角度思维,或发散,或辐射,从而创新求异。比如……

内容上的求新要求作者在观念上要有时代气息,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合上时代的节拍。比如写关于“爱”的文章,我们开始看到的大多是父母之爱,其次是老师之爱。正当大家情倦“爱”困之时,我们看到的表现汶川大地震中的那些挚爱、真爱和大爱。这些作品受到了评委会的高度关注。

其次,还要在写作的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追求新奇是人的一种常态心理,写作表现形式是文学爱好者们尝试创新最为广泛的领域。文章体裁能从古代的散文和韵文发展到今天,已经成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论文、说明文、杂文以及分类众多的应用文的一个大集群、大家庭,这本身就是形式创新的结果。

结构创新是形式上“立异”的主要方面。记得有篇为《作业》的文章,开头就特别好:

看不完的,是书,

听不完的,是唠叨,

拍不完的,是成绩单,

做不完的,是各科作业。

这样一座小山式的排列,真是别出心裁,确也让读者感到了喘不过气来的压抑。

有一种段落结构印象很深:开头用比喻或排比的手法直接点名主题,中间分三段,立三个小标题,排三件事例(多为三位古人),结尾回应开头,在点题。这就是这几年来常见的著名的“2+3作文模式”。这样的作文模式,4年前可能是新的,但现在早已经老掉牙了,可这次征文中还是出现不少这样的“优秀例文”。这种花拳绣腿式依葫芦画瓢的习作,大多成立本次大赛的末流“垃圾”,也成了应试作文训练有素的“牺牲品”。实在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诊断书、说明书,是大赛作品中求新求变的“主流”,书信和古体式章回小说也不少。本想求新却落入了俗套之中,实在是有些悲哀。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求新一定是自己的别出心裁,千万不能人云亦云,机械模仿,否则就会班门弄斧,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所以,“新”“变”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味地标新立异,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刘勰早就提醒过我们“文变染乎世情”——染乎世情(顺应世事人情)的变才是好的,那些逆读者情趣事理的变就会成为坏的。例如某年的高考作文有一篇《潘金莲的选择》,它通过武大郎与西门庆在相貌、家世等各方面的对比,指出潘金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投怀西门庆、毒死武大郎的选择是完全合理和正确的。但这种与我们的公共道德相悖离的创新立意势必会成为众人批评的矛头指向。这样的文章肯定是不会获奖夺魁的。愿我们谨记。

人云亦云,不云;千人一面,不写。在这里我们要喊出一句“绿色”的人文呐喊——我劝朋辈重抖擞,不拘一格著奇文!

六、风清骨峻显个性

——简谈文章的风骨与个性

文章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

什么是风骨呢?

刘勰讲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风就是充盈于作品中的情志和才气,风是感动人的力量。“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作品内容空洞,没有才气,就没有感动人的力量。通俗地说,写得生动,有气韵,有生气,写人写得活,写景写得如在眼前,有情味,能感动人,就是有了风。

是对构辞用语方面的要求。“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有了骨,文辞才能挺拔起来。通俗地说,骨就是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流畅和谐的语言。作画的骨法,讲究用笔,线条要遒劲;作文的骨法,讲究用辞,语言要挺拔精炼。辞藻过多,臃肿不堪,就没有骨。“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近几年来的中高考作文中出现一批这样的文章:初读觉得文采飞扬,古词名句,随手拈来,引经据典,底蕴深厚;再读则颇为迷惑,不能理解它的内容立意,抒的什么情,发的什么感,表的什么意,弄不清。这样的文章迷惑了许多由于时间紧迫而阅卷匆忙的教师,给了高分。请看下面的这篇文章:

拣尽空白,终见风景(节选)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一点空白,然人遐思空白的背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引“乱世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会有青冢空流,遐思不断。

而今,当我们轻轻地撩起“空白”这神奇的面纱时,终见了你明丽如初的身影屹立在晚风中,犹如一道绚丽的风景。庭院深深,月光如水一般地倾泻而下,让皎洁覆盖在广袤的大地上。粉蝶孤独,烛光沉默在你忧愁密布的脸上,凝滞不开,犹如《雨巷》中撑着雨伞、结着像丁香一样忧伤的愁怨的女孩。

…… 

只要我们稍加推敲的话,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篇以辞害义、瘠义肥辞、华而不实的文章。请看:

“拣尽空白,终见风景”,“空白”原本就是空“无”的,有何用“拣”而“尽”之?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一波微澜”,怎会“波涛汹涌”?又哪来的“平野阔”“大江流”?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引‘乱世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缠绵悱恻”的婉约情调,又怎会与“乱石穿空”的阳刚豪气合二为一了?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是因为有了瑰奇的神话传说,这才有了秦观文学想象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似水柔情,这与客观的天空又有多少干系呢?再说,在肉眼看来,天空原本就是空的,哪里还会主动地留下什么“空白”呢!

“轻轻撩起‘空白’这神奇的面纱”,“空白”呈现的形态就是“无”,既然是“无”,又怎么能“轻轻撩起”?众所周知,能把没有的东西拿上拿下的只有两个人,就是安徒生笔下的为皇帝赶做“新衣”的那两个骗子。

小作者太过于雕琢了,想句句精妙,却忘记了充实内容和情志,成了一篇无风无骨、纯粹堆砌辞藻的失败文章。

刘勰认为,风骨对于优秀作品的重要性,就好比飞鸟使用的两个翅膀。“风清骨峻,篇体光华”——风力清新,骨力高超,会使整篇文章具有光彩。

刘勰把风骨与文采兼备当成理想文章的标准。“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风骨》)倘使有风骨而少文采,那就是鸷鸟混迸了翰林;有文采而无风骨,那就是野鸡窜人了文苑。唯有光彩照人而又高飞冲天,那才是文坛上善鸣的彩凤。

也有这样“善鸣的彩凤”在这次大赛中翩然起舞。……

“气有刚柔”“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个性气质有刚有柔,辛弃疾阳刚豪放,李清照婉约缠绵,而苏轼则刚柔兼备。个性很重要,它与才气有关,又充实情志。它与风骨一起构成了代表个人性征的独特文风。

请看下面的这段话:……不是刚健精进风格的代表吗?

再看这段:……它实为缠绵悱恻阴柔典范。

风清骨峻显个性。同学们,让我们在文苑的天地里志存高远,插上风骨的双翼展翅高翔吧!

七、根柢槃深,枝叶峻茂

——优秀的作者必须不懈地增加知识积累和丰富自己才学涵养

坚持从事写作的人,一定要有良好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辞章修养。这是作品质量的根本保证。相反,“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闻也。”(《神思》)认为学识短浅,虽费时很多,也不一定能写出好作品;才学荒疏,即使写得很快,也不会是好文章。刘勰在《事类》篇中还说:“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才能是主宰,学问是辅佐。主宰和辅佐同心一德,作品就一定因有文采而称雄一时;才能和学问都不够,纵使文采再好也很难成为成功之作。可见,必须不懈地增加知识积累和丰富自己才学涵养,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

这次参赛中的许多好作品,也都体现出了小作者们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才学涵养。例如……就是以“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老师”的独特视角,写出了自己渴望获得知识的广阔天地。又如,……这位同学所列举的三例,当然是他平时学习的积累。

“综学在博,取事贵约。”(《事类》)刘勰告诫我们,积累学问要广博,广博了才好选择合适的来用;但选事不可贪多,贵在简约。

涵养,才能树立风格。《体性》之,文章体貌,《体性》之,人之性情,《体性》论述的就是文章风格和作者个性的关系。凡是喜爱写作文章的人都希望能够尽快形成自己独特文章风格刘勰指出文章风格和作者涵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感情萌动,自然形成语言,道理要发表,就会体现为文章,这是情理从隐藏到显露,内容从在内到在外发展罢了。不过人的才能有平庸的,有杰出的,气质有刚强的,有柔弱的,学识有浅薄的,有渊博的,习性有雅正的,有浮靡的,这些都是由于性情所造成的或习俗所陶冶的结果,因此文坛上的作品像云气那样变幻,文苑上的创作像波涛那样诡异了。由此可以看出,文辞和理论的平庸或特殊,离不开一个人的才能;风格和趣味的刚健或柔婉,难道会和作者的气质有差别吗?文中用事件叙述意义或浅或深,没有听说过有谁会和他的学识相反;文章体制或雅正或浮靡,很少有人和他的习性相反;每个人都是凭着自己的认识来写作的,作品正像他们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此看来,文如其人,应该说的不错。作者的内心情理外化为语言文章,作者的才学、气质、性情、习惯所陶染而成的个性,必然盈溢为文章风格。因此,要熔铸自己独特文风,必须注重修养才学,涵性情完善个性品质。难怪刘勰在《神思》中提倡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也只有如,才有助于作者文章风格的形成。

“根柢槃深,枝叶峻茂。”只有树木的根系曲折而深长,树木才能长得枝繁而叶茂。愿同学们扎根生活的沃土,都能长成参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