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发布日期: 2020-09-29

叶圣陶: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一、为什么要修改?

学习写作的人应该记住,学习写作不单是在空白的稿纸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还在乎学习思想。那些把小节小毛病看得无关紧要的人大概写文章已经有了把握,也就是说,想心思已经有了训练,偶尔疏忽一点,也不至于出什么大错。学习写作的人可不能与他们相比。正在学习思想,怎么能稍有疏忽?把那思想表达出来,正靠着一个字都不乱用,一句话都不乱说,怎么能不留意一字一语的小节?一字一语的错误就表示你的思想没有想好,或者虽然想好了,可是偷懒,没有找着那相当的语言文字:这样说来,其实也不能称为“小节”。说毛病也一样,毛病就是毛病,语言文字上的毛病就是思想上的毛病,无所谓“小毛病”。

二、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不会不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怎样的语言就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叫思想),表达得又充分又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修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其实是意思;检查过后,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这本来是自然的道理,可是很有些人不领会。常听见有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过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的安排吗?

譬如原稿上有这一层意思,没有那一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一层意思用不着,应该删去,那一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的内容吗?增减内容就是增减意思。

譬如原稿上用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接榫,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吗?词句需要变更,不为别的,只为意思需要变更。前边说的不贴切和不顺当,都是指意思说的。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地方要加个“的”字,某地方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理解: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变更关涉到全局,小的变更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情形不是这样吗?

这样的理解很关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把这样的理解贯彻在实践中,才能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三、修改示范。

【原作】壁虎捉虫(叶小沫初一习作)

住在叔叔家的几天里,每晚七、八点钟的时候,大家都院子里乘凉。院子里墙壁上的灯亮了,招来了很多小飞虫,也招来了几只捉小飞虫的壁虎。每天我总要抬起头来看这几只壁虎,看它们怎样捉虫。

它们把腹部紧贴在墙壁上,四只脚移动着朝前走。每只脚都有五个脚趾,每个脚趾上都有一个吸盘。脚趾叉开,看上去极像爬山虎的脚。它们的头部尖尖的,略成三角形。我没有见过它们的嘴是什么样的,因为它们的嘴总靠着墙壁,是看不见的。壁虎有一对很小的眼睛,我想一定非常灵敏的眼睛,不然会饿死的。它们还有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走路时尾巴左右来回摆动。身上还披着一层细小的鳞片,颜色有深有浅,很好看,因为是天然形成的花纹吧

看它们捉虫就更有趣了有时它们趴在墙壁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像用一块小小的水泥塑在墙壁上似的。飞虫就在它们的附近来回爬着,它们却装得连看也没有看见,抑制着自己,仍然一动也不动。聚集到身边的飞虫越来越多了,有几只竟自己送到壁虎的嘴边,这时壁虎用极快的动作,把头颈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候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它根本没动,只是看不见它身边的那只飞虫了。它仍像刚才一样静静地一动也不动,等第二只、第三只和更多的飞虫自己送到它的嘴边。有时候它们的头灵活地转动着,朝四处看,看见大一些的飞虫,便等它自己送到里了。它们用最快的速度朝这只飞虫爬去,在离十几步远的地方忽然停下来,然后极慢极慢地向这只飞虫爬去,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它在移动。后面的尾巴在这时候却左右乱摆。我想它很聪明呢,知道尾巴在身后,小虫不会发现,就得意地乱摆起来。好久,好久,我等得心急了,它总算爬到了。又用那绝妙的捉虫技术,把这只飞虫吞吃了。接着又朝另一个目标爬去一次,雪白的墙壁上有一个小污点,引起了一只壁虎的注意。它错认为是一只飞虫,在它看来这是只不小的飞虫了它像捉小虫那样,做了一番努力,做得又细致,又规律,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一点点破绽,但当它伸出头去,知道自己受骗了,就使劲地将头一摆,生气地走开了。我想,它们定是一种没有脑筋的动物,因为没过多久,它又去了,同样耗费了很多精力,结果还是一样,我觉得可笑,笑了好久

它们天天来这里捉虫,一个夏天不知要掉多少飞虫哩。现在它们怎样了呢?我想仍和从前一样快活吧,只是我没有再去看它们了

(注:叶圣陶先生对原作描红处进行了修改,见改后)

 

【改后】壁虎捉虫

住在叔叔家的几天里,每晚七八点钟,大家都去院子里乘凉。院子里墙壁上的灯亮了,招来了很多小飞虫,也招来了几只捉虫的壁虎。我总要抬起头来看这几只壁虎,看它们捉虫。

壁虎把腹部紧贴在墙壁上,慢慢儿移动四只脚朝前走,每只脚都有五个脚趾,每个脚趾上都有一个吸盘。脚趾叉开,看上去极像爬墙草的脚。壁虎的头尖尖的,略成三角形,嘴总靠着墙壁,看不清,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头上有一对很小的眼睛,我想一定非常灵敏,不然壁虎会饿死的。壁虎还有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爬行的时候尾巴左右来回摆动。壁虎身上披着一层细小的鳞片,颜色有深有浅,天然形成花纹,很好看。

看壁虎捉虫很有趣。壁虎静静地趴着,一动也不动,像贴在墙壁上的一小块水泥。停在墙壁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抑制着自己,仍然一动也不动,装做没看见似的。停在它身边的小虫越来越多了,有几只竟自己送到它嘴边,这时候它才把脖子极快地一伸,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候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它根本没动,只是看不见它身边的那只小虫了。它仍然像先前那样一动也不动,等第二只第三只小虫自送到它嘴边来。

有时候壁虎灵活地转动着头朝四处看,看见大一些的飞虫停在附近,就不等它自己送到嘴边来了。壁虎用最快的速度朝小虫爬去,在距离尺把远的地方忽然停下来,然后极慢极慢地向前爬。你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它在移动,只看到它的尾巴左摆右摆。我想它很聪明呢,知道尾巴在身后,小虫看不见,就得意地摆动起来。好久,好久,我都等得心急了,它总算爬到了,又用那绝妙的捉虫技术,一口把小虫吞了,接着又朝另一个目标爬去。

雪白的墙壁上有一个小污点,引起了一只壁虎的注意。它错认为那是一只不小的飞虫停在那里,就向那个污点慢慢地爬过去,花了不少工夫,等它伸出头去,才知道自己受骗了,就使劲把头一摆,生气地走开了。我想,壁虎定是一种没有头脑的动物,因为没过多久,它又去了,同样费了很多精力,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我觉得很可笑,笑了好一阵子。

那些壁虎天天夜里来捉虫,一个夏天不知要吞掉多少小虫哩。它们现在怎样了呢?想来跟先前一样快活吧?

 

叶圣陶评语:仔细观察某种东西,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是练习作文的好办法。仔细观察成为习惯,对各方面的学习都有好处,不仅在作文方面。作文方面的好处是显然的,至少可以切合实际,少说空话。

 

(整理自《叶圣陶集》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