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的粽香
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新淮高级中学高一 肖君怡
她推着轮椅,挎着小篮,在运河边缓行。运河上来的微醺的风,揉乱了轮椅上老人稀散的白发,也揉散了她的一头长发。发丝轻柔地随风而动,像极了运河里柔静的水波。
“到了那老柳了没?”老人看不见,只能问,可她的心不盲,她的心上是有眼睛的。她知道,差不多该到了。“是到了,奶奶,您可真灵!但这里早没柳树了,修成大桥啦。”“哦哦,是了,我老了,又给忘了。你快去吧。”“哎。”她脆生生地应着,提着小篮来至运河边,从篮中拾起一个个粽子,熟练地掷入水中漾开了圈圈涟漪。她望着那青褐色的粽子渐渐下沉,恩绪也随之晕来开了。
她包粽子的本事正是奶奶教的。那时,贪玩的她不愿学,奶奶却硬是要教,说以后嫁了人,这些不会,是要被别人说闲话的。再者,若是自己想吃了,也用不着求人呀。而现在呢,超市里随处可见粽子,也用不上这手艺了,但她从未后悔学了包这粽子,因为那奶奶把着她的手教的。
奶奶温暖粗糙的大手,将她的小手圈在掌心。用带着运河水汽的芦苇叶,将叶根拢并在一起,捻成一排,用另一只手夹起尾梢灵活地一绕,便旋成了一个“小漏斗”,而余下的尾梢则像她头上的小羊角辫,生机满满,直指苍穹。再在小漏斗里盛上生糯米、大甜枣,将绕过去的尾梢合下来,压严实了,剩余的尾梢绕着粮身缠好,最后系上扣绳,粽子便包好了。这对那时的她来说,是多么繁复的一项技艺。她觉得,奶奶的手就像被天上的仙女施了法术,像灵妙的蝴蝶一样上下翻飞。奶奶边教,边给她讲故事。
奶奶没什么文化,凭着从祖辈那里听来的故事,口口相传,讲屈子,讲汨罗江。等到上了学,她才从学堂里渐渐知道了屈原,知道了泪罗江,但她却很奇怪,为何大运河边的他们也要祭屈原。可毕竟还小,也不在意,只念着快去河边扔完了粽子,就可以好好地吃上一顿香甜的糯枣粽了。
“好了没?”奶奶见她久久不归,有些着急。“好了,好了,来了。”她应着声回来,推着老人往回走。老人是运河养出来的女儿,说话如水,柔和中带着刚毅,她也持着一口乡音,故意问老人:“奶奶,粽子那么香,为什么煮了却又扔了?”“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谁?”“嗯…是个好人。”
或许这就是传承,你虽不知,但却坚持着做下去。其中种种时光,都在从奶奶把着她幼小的手到她把着奶奶颤巍巍的手间流逝,都在运河生出的苇叶间流逝,在此之中,永恒的,是人心。
时光中,她也明白,奶奶是懂的,奶奶的祖辈这一传统继承下来,就是希望儿孙们,都像屈原,做个单纯的好人。运河虽不曾生养过屈愿,但屈原永远在运河上,轻触河畔人的眉间。
“奶奶,我们的运河申遗成功了。”“申遗,什么是申遗?”“就是大家都承认,这大运河是我们的了!”“哦?这要承认什么?这不就是我们的么。”“是,是,是我们的。”她笑着,连声应着。
她们的话回荡在运河边,伴着运河的水汽,升腾。她知道,运河上的粽香,断不了。
指导教师:王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