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研学笔会特等奖作品展示(十)

     发布日期: 2020-01-16

浅谈诗与礼

杨雨阳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第一中学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即文学,是文学的代表,礼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一个人有了诗和礼,他的气质散发出一种独属个人的魅力,从而变得“其文约,其词微,其行廉,其志洁”。其生活也自然而然有了一种浪漫、酒脱而不羁一格的味道,其人生也是虽一路风雨,却花香永存,一路有蝴蝶相伴。一个国家有了诗和礼,这个国家便会传递一种独特的千年文明的信号,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文化:谦逊,识礼,友好……吸引其他国家参观的同时,将本国文化传出国外,提升了国家地位,也增强了综合国力,彰显大国风范。诗礼之风,文化之味。诗与礼,于个人于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那么中国传统的诗与礼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谈诗。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始于炎黄。而自那时起,就有了诗。人们辛勤耕耘时,诗意便犹如石缝中新生的一株小草,焕发出蓬勃向上、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此后便如春风,如泉涌,连绵不断,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篇章。如诗般的文学,短小精悍,那一句句精心锤炼的诗文,每个字都充满了诗人丰富富有深意的感情。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登临意,无人会”的凄惨无奈,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悲天悯人的胸怀,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豪迈,如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悲戚苦闷,又如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旷达……字字饱含深情。当然,诗除了表达寄托情感,还可以记录生活中美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又如“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楚天千里清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即使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诗仍遍布各处,不论是散文小说还是戏剧,都蕴合着浓浓的、挥之不去的诗意。诗,有如春水,滋润人的心田,陶治人的情操;诗,有如甘甜的清泉,丰富人的生活,给人生增添色彩。诗,是文学的起始,也是文学的代表,它绝不仅仅是古代的文化形式,它一直都存在,一直在谱写,在延续,在传承。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的诗,中国的符号,也是中国人的品性文学,古往今来一直都有今后仍要传下去的文学,是我们最珍贵的一笔财富。 今日传统文化的诗,是语言的集合,是文化的延续。

其次,我们谈礼“不学礼,无以立”,礼作为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总称,从古至今一直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就已开始重视礼。孔子宣扬人要识礼行礼,各朝也都专设礼部,将其作为不可或缺的重大工程发展。见不同等级的人要行不同的礼在古代,礼是人与人相处的法则,是与人友好,尊敬别人所要必须遵守的规章准则。它作为一项常设的大门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见天子行个礼,是尊答,敬畏;对老师行礼,感恩师教,是希望得到教育,是对老师的尊重;对父母行礼,是感激父母养育之情,生育之恩……如今,礼虽不再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但它已经过千年淘洗,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举止言行,影响人的思想品格。如今的礼,是古代礼制的发展改进,是人们默认一致的行动准则,是陌生人见面时友好但保有距离的尊重,是亲友相见时一声亲切的称呼问候,是见到德高望众之人时的一个朝躬,一个握手。礼早已成为一阵无形的风,一湾无形的水,渗入我们的生活的各个角落,约束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品德。千年传承的礼,从未消失,也不会消失,作为人们推崇的品德,代代相传。世世铭记,虽然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它的核心内容,它所宣传的根本,一直未变。

诗和礼,一个是文字文化传承,一个是行为举止传承,这两者,构成了中国文化传承的所有一方延续思想文化,一方延续行为准则,代代相传中,发扬着中国传统精神。思想和言行,得以实现传承。作为中国人,也在这诗和礼连绵不断的熏陶下,始终保有一贯的美好品质,诗意、文明、勤劳、守信、爱人……言必信,行必果。在诗礼文化中,继承发扬先贤精神和传统文化,突破创新未来的诗与礼,由我们一起守望。